欢迎访问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硕博连读直博生
硕博连读直博生
申请和报名信息
考核和考试信息
复试信息
录取调档入学
常见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博士招生 >> 硕博连读直博生
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发布:  yz.njfu.edu.cn   2017-05-03

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为深入推进我校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博士生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术质量,我校拟选拔部分一年级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硕博连读)。请各相关学院和学科积极鼓励和认真组织2016级硕士研究生的硕博连读选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各院系贯彻执行。

一、选拔对象

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范围为本校在读一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符合选拔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相同或相近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拔条件

1. 2016年入学的非定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在大学本科阶段取得学士学位;

2. 勤奋学习,成绩优秀,无不及格记录。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无任何受处分记录;

3. 通过CET-6考试(710分制的不低于426分)或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成绩不低于50分(免试研究生视为不低于50分),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已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学术成果,英语成绩可适当放宽至45分;或其他能够证明其英语能力的考试成绩(如:雅思6.0TOEFL80分、PETS5 50分);

4. 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愿意在拟申请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且具有合作精神;

5. 身心健康。

三、选拔程序和时间要求

1.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选拔时间为每年的5 -7月(硕士研究生第二学期末)。

2. 2017526日前,研究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填写《南京林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附件1)。由研究生的硕士生导师推荐,对其综合素质、能力和学术潜力做客观评价,并由相关博士生导师在《申请表》上签署是否接收的初步意见。

3. 201765日前,各学院(学科)组织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综合评审小组,对申请者进行全面评审,提出综合考核意见,并由拟接收的学科及学院在《申请表》上签署接收意见。

4. 2017610日前,各学院将申请硕博连读申报材料报至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申报材料包括:《申请表》、《硕博连读研究生汇总表》(附件2)的纸质稿和电子稿,以及相关支撑材料。《申请表》及《汇总表》的纸质稿须由各学院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

5. 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终审,在全校公示通过后予以录取。

6. 20179月,被选定硕博连读的硕士研究生转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该学年学费和奖助学金标准暂时按照硕士研究生标准执行,导师酌情补助博硕间奖助学金的差额,具体由各学院决定。

7. 201712月,本次选拔的硕博连读研究生需登录研究生院网页2018年博士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具体事宜另行通知。未按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的,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8. 201851日前,各学院对入选的硕博连读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课程成绩和科研能力,通过考核后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如果出现课程成绩不合格或重修情况,将被取消硕博连读资格。考核淘汰的硕博连读生继续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若在其后的1年内不能完成硕士论文,亦可适当延长论文期限,延长期间所需经费由导师或本人负责支付。其博士研究生指标不再返回导师及学院,由学校统筹使用。

9. 被确定硕博连读后,因故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须在2018520日前提出申请,按硕士研究生培养。

四、其它事项

1. 选拔硕博连读研究生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各院(系)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本院(系)工作细则。并将此项工作的通知和要求向学生传达与公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

2.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一般为5年,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两年。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三年左右。本次确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四个学期),按入学类别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转入博士阶段,届时将取得博士学籍,享受博士生待遇,并纳入2018年博士录取计划上报教育部。

3. 通过硕博连读考核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4. 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必须是我校在岗、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博士生指导教师。

5. 拟录取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占用导师当年度博士生招生指标。

      附件1:南京林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点击下载)
      附件2:硕博连读研究生汇总表(点击下载)
                                                       南京林业大学研究

                                                       一七年五月三日